何首乌知识网-乌须发、补精血、益肝肾

站内搜索   网站导航   联系方式
  漫谈何首乌 何首乌功效 何首乌泡茶 何首乌美食 何首乌典故 何首乌文章 何首乌乌发 相关法规 相关链接  
漫谈何首乌
何首乌功效
何首乌泡茶
何首乌美食
何首乌典故
何首乌文章
何首乌乌发
相关法规
相关链接
站内搜索
网站导航
   
 

当前位置

首页

->

何首乌典故

   
 
何首乌典故

何首乌的由来

 

八仙神话传说,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是吃首乌精成仙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首乌分雌、雄,又叫九真藤,真仙草也”。 诸多对何首乌的传说或医书记载。据考证,汉朝时代建昌地区(现攀西地区)何家村有个何小小,自幼先天不足,后天失调,身体虚弱多病,年 28岁才娶妻,至59岁尚无子女,夫妻感情不好。何小小四方求医无效,最后离家上骡驹山寻仙。骡驹山地处四川攀西地区,山顶终年积雪、长年云雾缭绕、古树参天,象仙山一样。何小小上山后住进了驹山寺。一天夜里,在外卧于山间,无意中看到两株藤蔓,相距三尺多远,忽然相交在一起,久而始解,解后又交,一夜之间,竟重复数次。 见此情景,甚为惊异,次日早晨就把藤、根掘回,带回寺庙,请教老和尚,“这是什么东西”。老和尚答道:“这是夜交藤,是一种奇草,也许对你有奇效,你把它带回家去吧。”于是小小到家后便将根捣为细末,每天早晨空腹以酒送服。连服数日,果然神清气爽,步履轻快 ,坚持服用,更觉身体强壮有力,花白头发也变得乌黑、光亮,面容红润犹如少年。夫妻感情合好胜初,十年之内,生了三儿三女。何小小为了纪念自己古稀之年,白发变黑,便将此植物的根命名为何首乌,从此代代相传至今。

考何首乌名源,最早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李翱写有《何首乌传》。书中曰:“昔何首乌者,顺州南河县人,祖名能嗣,父名延秀。能嗣常慕道术,随师在山。因醉夜卧山野,忽见有藤二株,相去三尺余,苗蔓相交,久而方解,解了又加,惊讶其异,至旦,遂掘其根归,问诸人,无识者。后有山老忽来,示之答曰:‘子既无嗣,其藤乃异,引恐是神佩之药,何不服之。’遂杵为末,空心酒服一钱,服数月似强健。因此常服,又加二钱服之。经年旧疾皆愈,发乌容少,数年之内即有子名延秀。秀生首乌,首乌之名因此而得。生数子,年百余岁,发黑。有李安期者,与首乌乡里亲善,窃得方服,其寿至长,遂叙其事……”。

关于古代何首乌的传说,还有更神奇有趣的:如四川的长寿县原名乐温县。传说唐代一宰相,皇帝的太师姓戴,代妆回乡到乐温县城走走。看见一个年约百岁的老人手持瓶子有去店里买油,这时天忽下大雨,戴和那老人一同进店躲雨。戴与老人交谈知老人家里还有位更老的人,要做150岁生日,戴出于好奇,决定次日去老人家看热闹。第二日去时,但见那150岁的老人坐堂上,全家七代87个孩子欢聚在他身旁,而来祝寿的外人也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。大家见戴文质杉杉,就请戴题诗。戴高兴地写了五言诗,曰:“花甲两轮半,眼看七代孙,偶遇风雨阻,文星拜寿星。”戴问那些老人怎么能这么长寿的?主人便答道:“我们主要是勤劳动,粗茶淡饭、烟酒不沾,但常食何首乌,所以年岁高身体健。”戴闻之高兴,就决定将“乐温县”改名“长寿县”。

上文说的何首乌、白首乌其原植物各属不同的科。但民间视其效用相同,山东泰山的何首乌,实为白首乌。当地传说唐代时,泰安城南有个何家村,有一老人名叫何松,采药为生,一天他领子孙们上泰山采药时,发现一种藤子,他认为何入药,就叫子孙们挖掘,挖出了块状根,何老就自己吃了一部分试试药味。这时忽下大雨,何老等人进一山洞避雨,洞内漆黑一片,等雨信了后,子孙们出了山洞,却不见何老人,大家呼唤老人。一会儿,何老出来了,说,“我在这里啊!”子孙们一看不是何老,而是一个乌发的年轻人,正纳闷之中,“年轻人”说:“我就是你们的爹啊!”大家仔细一看,还真是老爹。可他头上的白发怎么一下子变黑了呢?老爹说是吃了刚才挖出的这块根造成的,“它是治白发的好药”后不何老活到130多岁,头发仍是黑乌乌的,人们就将这植物叫“何首乌”。后来有人为了区分那属于蓼科的何首乌,就将泰山这何首乌命为“白首乌”,意思是吃了它白头发可变黑头发。

古代人爱吃何首乌的著名例子莫如清代的慈禧太后,由于民间视何首乌为神药,慈禧太后看上了何首乌,她喜欢自己的黑发,至老不变白,据说是由于太监李莲英曾开到一只百年老的何首乌,献与慈禧,她长时服用何首乌得以发乌不白,而李莲英也得以升高职。

现代医药学家通过研究证实何首乌的块根含卵磷脂及蒽醌衍生物,以大黄酚、大黄素为多,另含有淀粉和脂肪。卵磷脂为构成神经组织,特别是脑脊髓的主要成分,也为血球及其他细胞膜的重要原料,并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及发育。能阴止胆固醇在肝脏内沉积,减轻动脉硬化的作用。可治神经衰弱、贫血、须发早白、头晕、失眠、盗汗,血胆固醇过高,腰膝酸痛等证。以上是红何首乌(即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)的药效。

据《山东中药》书中介绍,泰山的白何首乌(即属于萝蘼科白首乌的块根)对某些虚弱病者的强壮作用,较之蓼科的何首乌为优。现代医药家研究,白何首乌含18种氨基酸,其中精氨酸含量尤高,可作为补益肝肾,防治肿瘤,抗衰老的药物。

要注意的是,由于何首乌的乌白发的神奇效用。有人为谋利,用人工造出人形何首乌,且分男女两种,用高价出售,蒙骗不明真相的人。这假何首乌是怎么造成的呢?有人调查,发现人形何首乌不是真正的何首乌,而是用薯蓣(又称山药,属于薯蓣科)为代用品,将嫩山药放入人工人形模子中,埋入地下。山药生长快,经过不长时期,即长满了模子,再挖出来,配出人形何首乌,再插上藤子。用泥封好,俨然人形真品了。

其实这种人形何首乌不难识别,因为山药块根的表皮多细根须,除去细根须,在粗根表面上会留有许多细小的芝麻似的麻痕迹,而真正的何首乌块根是没有这种麻点的。

以上的记载,说明何首乌有乌发,延年益寿的功能。历代各本草都有类似记述。

何首乌的古书记载

1.《本草纲目》:何首乌,白者入气分,赤者入血分。肾主闭藏,肝主疏泄,此物气温味苦涩,苦补肾,温补肝,能收敛精气,所以能养血益肝,固精益肾,健筋骨,乌发,为滋补良药,不寒不燥,功在地黄、天门冬诸药之上。气血太和,则风虚、痈肿、瘰疬诸疾可知(除)矣。

2.《本草汇言》:何首乌,前人称为补精益血,种嗣延年,又不可尽信其说。但观《开宝》方所云,治瘰疬,消痈肿,灭五痔,去头面热疮,苏腿足软风,其作用非补益可知矣。惟其性善收涩,其精滑者可用,痢泄者可止,久疟虚气散漫者可截,此亦莫非意拟之辞耳。倘属元阳不固而精遗,中气衰陷而泄痢,脾元困疲而疟发不已,此三证,自当以甘温培养之剂治之,又不必假此苦涩腥劣,寒毒损胃之物所取效也。

3.《本经逢原》:何首乌,生则性兼发散,主寒热疟,及痈疽背疮皆用之。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肠风秘,用鲜者数钱,煎服即通,以其滋水之性最速,不及封藏,即随之而下泄也,与苁蓉之润燥通大便无异,而无助火之虞。肠风脏毒,用干者为末,米饮日服二、三钱有效,盖其内温肝肾,外祛少阴风热之验也。丹方治久疟,用生干何首乌一两,柴胡三钱,黑豆随年数加减,煎成露一宿,清晨热服,若夜疟尤效,乃散中寓收,补中寓散之法。

4.《本草求真》:何首乌,诸书皆言滋水补肾,黑发轻身,备极赞赏,与地黄功力相似。独冯兆张辩论甚晰,其言首乌苦涩微温,阴不甚滞,阳不甚燥,得天地中和之气。熟地、首乌,虽俱补阴,然地黄蒸虽至黑,则专入肾而滋天一之真水矣,其兼补肝肾者,因滋肾而旁及也。首乌入通于肝,为阴中之阳药,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,其兼补肾者,亦因补肝而兼及也。一为峻补先天真阴之药,故其功可立救孤阳亢烈之危;一系调补后天营血之需,以为常服,长养精神,却病调元之饵。先天、后天之阴不同,奏功之缓急轻重,亦有大异也。况补血之中,尚有化阳之力,岂若地黄功专滋水,气薄味厚,而为浊中浊者,坚强骨髓之用乎?斯言论极透辟,直冠先贤未有,不可忽视。

《本草经读》:何首乌,余于久疟久痢多取用之。盖疟少阳之邪也,久而不愈,少阳之气惯为疟邪所侮,俯首不敢与争,任其出入往来,绝无忌惮,纵旧邪已退,而新邪复乘虚入之,则为疟,纵新邪未入,而荣卫不调之气自袭于少阳之界亦为疟。首乌妙在直入少阳之经,其气甚雄,雄则足以折疟邪之势;其味甚涩,涩则足以堵疟邪之路,邪若未净者,佐似柴、苓、橘、半,若已净者,佐以参、术、耆、归,一、二剂效矣。设初疟而即用之,则闭门逐寇,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。久痢亦用之者,以土气久陷,当于少阳求其生发之气也,亦以首乌之味最苦而涩,苦以坚其肾,涩以固其脱;宜温者与姜、附同用,宜凉者与芩、连同用,亦捷法也。此外,如疽疮、五痔之病,则取其通经络;瘰疬之病,则取其入少阳之经;精滑、泄泻、崩漏之病,则取其涩以固脱。若谓首乌滋阴补肾,能乌须发,益气血,悦颜色,长筋骨,益精髓,延年,皆耳食之误也。凡物之能滋润者,必其脂液之多也;物之能补养者,必气味之和也。试问涩滞如首乌,何以能滋?苦劣如首乌,何以能补?今之医辈,竟奉为补药上品者,盖惑于李时珍《纲目》不寒不燥,功居于地黄之上之说也。

6.《重庆堂随笔》:何首乌,内调气血,外散疮痈、功近当归,亦是血中气药。第当归香窜,主血分风寒之病,首乌不香,主血分风热之疾为异耳。故同为妇科要药,兼治虚疟,并滑大肠,无甚滋补之力,昔人谓可代熟地,实未然也。 版权:www.eyaocai.com

7.《本草正义》:首乌,专入肝肾,补养真阴,且味固甚厚,稍兼苦涩,性则温和,皆与下焦封藏之理符合,故能填益精气,具有阴阳平秘作用,非如地黄之偏于阴凝可比。

好古谓泻肝风,乃是阴不涵阳,水不养木,乃致肝木生风,此能补阴,则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,亦其所宜。但此是滋补以息风,必不可误以为泻肝。

8.《何首乌录》:主五痔,腰腹中宿疾冷气,长筋益精,能食,益气力,长肤,延年。
  9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一切冷气及肠风。
  10.《开宝本草》:主瘰疬,消痈肿,疗头面风疮,五痔,止心痛,益血气,鬓,悦颜色,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。
  11.王好古:泻肝风。
  12.《滇南本草》:涩精,坚肾气,止赤白便浊,缩小便,入血分,消痰毒。治赤白癜风,疮疥顽癣,皮肤瘙痒。截疟,治痰疟。
  13.《药品化义》:益肝,敛血,滋阴。治腰膝软弱,筋骨酸痛,截虚疟,止肾泻,除崩漏,解带下。
  14.《本草述》:治中风,头痛,行痹,鹤膝风,痫证,黄疸。
  15.《本草再新》:补肺虚,止吐血。
  16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治神经衰弱,慢性肝炎。
  17.《江西草药》:通便,解疮毒;制熟补肝肾,益精血。
摘自:http://xk.cn.yahoo.com/articles/080315/1/94ia.html 2009-6-28

网页更新时间:2014/08/07

 
   

京ICP备 020073号/0504192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742号

版权所有(C) 2009-2012 何首乌知识网

网站流量

版权所有(C) 2009-2012